目的地搜索
学部党建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党建 >> 党建动态 >> 正文
【诵读红色家书 感受信仰力量】我把信仰读给你听|第五十四期 潘琰给弟弟妹妹的家书
2023-03-23 10:21  

诵读红色家书,感受信仰力量。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与先烈们展开心灵对话,深深感受红色家书背后浓厚炽烈的初心使命,感受信仰所彰显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品读红色家书,可以让我们的精神受到洗礼、心灵得到净化,并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初心的执着和使命的坚韧。

第五十四期《我把信仰读给你听》由心理学部应用心理党支部的孙会同学为大家诵读潘琰给弟弟妹妹的家书



   

诵读者:应用心理党支部 孙会

写信人:潘琰

收信人:潘琰的弟弟妹妹


潘琰给弟弟妹妹的家书  

作者简介
 


潘琰(1915—1945),女,江苏徐州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学运工作。1943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11月25日,联大等四所大学召开时事晚会,遭到国民党镇压。次日,潘琰与同学们走上街头向群众讲演,揭露国民党罪行。12月1日中午,潘琰与学生们宣传回来,听说特务冲进了校门,便带头冲了出去,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0岁。


家书内容


       
     
亲爱的弟弟妹妹:          
     我现在以极愉快的心情给你们写这一封信……          
     读书要像细雨一样,一点一滴的浸入。这绝不是像今天读,明天不读,考试的时候开夜车,考过了就把书一丢,这样永远也得不到什么。          
    首先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只要有闲暇,就要看书。这个我可以告诉你,我们这儿就是这样的。在早上等吃豆浆的时候,多少人随身都带了一点书或报纸、杂志,豆浆没有好,都低了头在看书。下了课,坐在草地晒太阳也在看书。总之,只要有了空就看书。然而这绝不是有人督促或者为了考试。这看书都是出于自心的。虽然说是一分一秒的时间,这若干的一分一秒,聚集起来也实在可观了!          
     至于说到看什么书,我以为课内的书要看,课外的书也要看,报纸杂志也要看,不过看的时候要多想,不要莫名其妙的看过去就算了,最好做笔记。现在就试试看,待我们见面了再细谈。          
     在一年前就听说先妹不上学了,不过我对你的读书,在形式上说无多大意见,其实都一样,若以来去的劳苦一点来说,勿宁还好一点。然而在家中是一定有几个条件的。第一是恒心,第二要有耐性。让我好好的解释给你听。为什么要有恒心——人都是爱懒的,非要有个督促不可。在学校中,当然是不用说,各科有各科的先生,同时有月考、大考,你不能不用心。不想读,为了预备考试,为了得60分,也得皱着眉头看下去。可是在家中就不同了。看不看在你自己,没有先生来督促你,没有月考、大考来逼着你,一切都在你自己。如果没有恒心的话,那什么都完了。还有一点是自修时可能困难更多,有了困难无人请教,找不出解答,那更苦恼了,所以非要耐性不可!          
     自修固然是不容易,若真的能安心下去,他可以得到的效果,确比在学校中的成效还大得多。在学校中第一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的功课都要读,起码要读及格。至于自修就是单看你性情相近的那一科了。这在时间上是非常经济的。你用不到把时间用在你不高兴的东西上。我愿意帮助你,希望你能提出你的读书的问题来。          
     握手          
‍问候惠妹          
姊 琰草 10.28          
       


图片


新青年•心感悟

(诵读者:孙会

读了这封信,我想起了我的弟弟,这像极了我和我弟弟平时交流时恳切的心情,想尽力把自己的阅历传达给他,希望他能在这人世间更好地成长;读了这封信,好像潘琰也变成了我的姐姐,“读书要像细雨一样,一点一滴的浸入”,这不正是我需要的吗?我仿佛看见了在那个残暴、动荡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子,乃至全国的青年们,就着豆浆、晒着暖阳、伴着和煦的春风,阅读着那一卷卷充满着力量和信仰的文字。读书要像细雨,一点一滴的浸入,胜利的曙光也是。直至如今,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只要内心充满对光明、对美好的向往,那细雨就会一点一滴浸入所有干涸的心灵。


 

     


结语

红色家书映照的初心使命,砥砺我们不懈奋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今天,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仍要向革命先烈学习。他们身上展现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进行共同奋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关闭窗口

版权归天津师范大学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