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贾绪计,男,汉族,1981年4月生,山东潍坊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专硕:学校心理学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围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促进;学习与创造心理;家庭教育等领域开展研究。
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
2016.7至今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心理学部 讲师、副教授
2012.09-2016.6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博士
2007.07-2012.08 安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讲师
2004.09-2007.06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应用心理学 硕士
2000.09-2004.07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应用心理学 学士
个人荣誉
天津市优秀青年研究生指导教师(2023年4月)
全国应用心理专业专硕实践技能大赛 一等奖 优秀指导教师(2023年12月)
全国“木铎杯”在线调研问卷大赛 一等奖 优秀指导教师(2021年12月)
天津市孤独症专题心理科普知识征文大赛 一等奖 优秀指导教师(2023年9月)
天津师范大学教学名师(2023年10月)
天津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2022年6月、2019年6月)
天津师范大学最美志愿者(2023年3月)
安阳师范学院优秀教师(2012年9月)
成果获奖
天津市第七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 一等奖(2022年3月)
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特等奖(2023年7月)
河南省社科联优秀调研课题 一等奖(2013年4月)
科研和教改项目
[1]主持:天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中学生学习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的追踪研究》
[2]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核心素养视阈下中学生学会学习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培养》
[3]主持:天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在防止共情疲劳中舒缓医护人员心理压力》
[4]主持:天津市高校本科教学改革和质量建设研究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5]主持:教育部高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项目《教育高质量发展视野下“创造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6]子课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评价》
[7]主持: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项目《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追踪研究》
[8]主持:天津师大博士基金《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与促进研究:来自追踪的证据》
[9] 主要参与:天津市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10]主要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
[11]主要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冲动性特质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作用”
[12]主要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心理结构及其培养研究》
发表的论文
[1]贾绪计, 赵璐爽, 苏捧, 林琳, 付淑英*, 刘霞*. (2022). 流动儿童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公正世界信念与社会自尊的作用. 心理学探新 , (6), 514-520.
[2]贾绪计, 徐文娟, 王庆瑾, 林琳, 林崇德*. (2022). 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下中学生健康素养的测量、发展特点与群体类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 10-18.
[3]贾绪计, 苗嘉鑫, 李馨, 白学军*. (2022). 基于家长报告的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101-107.
[4]林羽霄, 贾绪计*, 罗良*. (2021). 中国创业型民营企业家的创造力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 56-67. (人大复印转载)
[5]贾绪计, 白佳蕊, 林琳, 刘霞*. (2020). 歧视知觉与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公正世界信念和教师支持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6), 29-35.
[6]蔡林, 贾绪计*. (2020).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在线学习投入的关系:学习动机和心流体验的链式中介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 (6), 805-811.
[7]贾绪计, 蔡林, 林琳, 林崇德*. (2020). 高中生感知教师支持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定向的链式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6), 700-707.
[8]贾绪计, 李雅倩, 蔡林, 王庆瑾, 林琳*. (2020). 自我妨碍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学业浮力的中介作用和父母支持的调节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 (2), 227-233.
[9]贾绪计, 王庆瑾, 李雅倩, 王一涵, 林崇德*. (2019). 健康素养的内涵与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 66-72.
[10]贾绪计, 王泉泉, 林崇德*. (2018). “学会学习”素养的内涵与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 34-40.
[11]贾绪计, 林崇德*, 李艳玲. (2016). 独立自我建构、创造性人格、创意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 60-67.(人大复印转载)
[12]贾绪计, 王成杰, 孙军勋, 林崇德*. (2015). 中学教师集体自尊与离职意向: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9), 58-63.
[13]贾绪计, 林崇德*. (2014). 创造力研究:心理学领域的四种取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 61-67.
[14] Jia X, Wang Q, Lin L.(202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Neglect and Malevolent Creativity: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the Dark Triad Personalit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613695.
[15] Jia X, Li Y, Su P, Liu X, Lin D. (2020). Collective and personal self-esteem as mediators between perceived group discrimination and adjustment in Chinese migrant children. Psych Journal, 9(5):651-659.
[16]Jia, X. J., Liu, X., & Shi, B. G. (2017).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ese Migrant Adolescents: Collective and Personal Self-esteem As Mediator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1213.
[17]Jia, X.J., & Liu, X. (2017).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antisocial behaviour among Chinese rural-to-urban migrant adolescents: mediating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52(4), 327-335.
[18]Jiang, K., Zhao, G., Feng, Q., Guan, S., Im, H., Zhang, B., Wang, P., Jia, X., Zhu, H., Zhu, Y., Wang, H., & Wang, Q. (2024). The computational and neural substrat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ulsivity under loss framework. Human Brain Mapping, 45.
[19] Ying L, Shuang Z, Jia X. (2023). Attachment and self-esteem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unction and social anxiety in migrant children in China.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49(3):563-571.
[20] Lan T, Jia X, Liu X.(2018). How belief in a just world might shape responses to discrimination: A case study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64(3):266-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