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活动 >> 正文
心科普丨为什么有些人面对疫情总是心存侥幸?
2022-02-27 10:48  

原创 魏子晗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发现有些人总是盲目乐观,盲目自信。他们对风险视若惘然,不顾政府的建议、不听家人的规劝,行事我行我素,不戴口罩不洗手,吃喝聚会四处游,令人生气又着急!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可能是过分自信的心理在作怪。  

     当个体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运气,倾向高估正性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低估负性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这种心理现象就是过分自信。

     过分自信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人都可能存在过分自信的心理。

     下面两道题就可以轻松测出你是否存在过分自信的心理:

Q1:和你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的其他人相比,你认为自己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

A低于其他人

B与其他人相同

C高于其他人

Q2:和你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的其他人相比,你认为自己为预防新冠肺炎所做的防御措施:

A比别人做的更多

B和其他人差不多

C比别人做的更少

     如果你的回答里至少有一个选择了A,那么你就出现了过分自信的心理。

     产生过分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总是有自我提升自我肯定维持积极自尊的动机。因此,在进行上述问题的判断时,人们往往倾向于先搜集支持自己的正性信息,比如:我身体好、我年轻、我抵抗力好、我几乎没感冒过、我运气好等等,从而导致判断产生偏差,认为自己比他人更不可能感染病毒,认为自己的防护措施比他人做的更好。继而导致在应对疫情风险时,心存侥幸,疏于防范

      另一方面,人们认为自己经历正性事件的概率比其他人,而经历负性事件的概率比其他人。对正性事件的判断率要高于负性事件的判断率,也就是人们更相信正性事件发生而不愿相信负性事件发生。当判断自己是否会感染病毒时,人们总是会低估自己染病的可能性高估自己侥幸逃脱的概率.

     这就是侥幸心理的来源,致使防疫防范行为落实不到位。

建议

  要正确认识自身状况对自我和环境客观认知。不要过多考虑“我有多大可能被感染?”,而是应该反向思考:“万一我被感染了,可能是通过什么渠道感染的?可能是因为哪些防护措施没做到位而感染的?

     这种思考方式才有助于个体更快地搜寻到更多的防御方案,促使个体采取更全面周到的防护措施

作者|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师 魏子晗

参考文献:

[1]于窈, 李纾. (2006). "过分自信"的研究及其跨文化差异. 心理科学进展, 14(3), 468-474.

 

关闭窗口

版权归天津师范大学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