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皎霄,2019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团支部组织委员,校辩论队学生教练。
研究生期间在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曾多次代表校辩论队获得市级以上辩论赛冠亚军。
“如果结果不如你所愿,那就在尘埃落定之前奋力一搏。”这句话正好是张皎霄读研之路的真实写照。本科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的他,偶然被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决策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所吸引,就毅然地走上了跨专业考研的道路。还好,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他不仅跨专业考研成功,研究生阶段也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在2021-2022学年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脚踏实地 不骄不躁
“我觉得我只是比其他人着手得早而已。”在被问到他与别人相比获得国家奖学金的优势时,他这样回答。张皎霄谦虚地把自己学业上的成功归结于自己比别人准备的时间长。要知道,获得国家奖学金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有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张皎霄说一项研究从提出设计到成功在C刊上发表,是一个周期很长的过程,不仅取决于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的创新,而且需要对文稿反复的修改润色,漫长的打磨,可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过程中设计的不严谨、数据结果的不理想及审稿人的否定,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让文章功亏一篑。他认为自己的这个过程之所以比较顺利,除了个人努力之外,也离不开导师的耐心指导。对于自己的成功,他不骄不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已经成为张皎霄的标签,有想法就付诸行动,有目标就去努力实现。他认为,在科研中可以自己动手去解答自己好奇的问题,是一件令人激动和快乐的事情。
张皎霄提到研究生期间,统一的课业任务并不多,但正因如此,在众多开放性的目标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才至关重要。虽然三年的学习时间只比本科阶段少一年,但研究生的生活节奏却要快得多,不像本科阶段,很多重大决策可以在最后一年再做出。因此,想通过研究生学习而实现的目标,往往需要从研一时就确立并为之努力。明确的目标是自律的来源,更是用脚踏实地对抗迷茫与骄躁的原动力。
全面发展 不落人后
沧海横流,青春本色。即使是面对新冠疫情,张皎霄依旧没有忘记心理人的责任。在疫情期间,他协助老师对天津市监狱警察在高强度疫情管理下的心理健康状况展开调研,跟着老师为天津市狱警录制心理健康的科普宣传视频。他说这是在许多志愿服务者的榜样作用下,做出的微不足道的事情,但能做一点是一点,哪怕只帮助了一个人也是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在平时,他也积极帮助学部的同学招募实验被试,给学弟学妹分享实验与论文写作的经验。做一个“可靠”的人,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尽管平时科研工作已经很忙了,但张皎霄表示参加一些活动也是有必要的。参与辩论赛就是他在坚持的一项活动。他认为在参与辩论的过程中,可以锻炼他的逻辑思维,这对他论文撰写的能力大有帮助。同时,不断地思考和运用专业知识,和名校学生在赛场上交流也是辩论活动带给他的收获。所以,他也鼓励本科生多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活动。这样,大学毕业才不会觉得四年的时间被虚度了,在课业之外也会有更丰富的收获。
积极乐观 不畏困难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仅是对身心健康的考验,同时也是对科研的考验。在疫情期间,张皎霄的研究正好进行到了关键进度,一些重要的数据还需要通过实验收集,很多观点也急需与导师进行交流。但是由于疫情原因,无法开展实验也无法见到老师,他的研究面临了一段困难时期,进度被拖慢了很多。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及时调节好心态之后,他制定了后续的计划,在条件允许后得以尽快赶上进度。他说,或许出现意外才是生活的常态,但我们该做的不是懊恼意外的出现,而是要思考,后面该怎么做可以让事情回到正轨。
乘风波浪涌 携手灌丰林
张皎霄非常“大方”的向新生学子们分享了他在师大的通关秘籍。他说,英语很重要,尤其是在阅读和撰写文献的过程中,都需要扎实的英语基础。他建议本科生通过阅读英文文献等方法提高英语水平,这对希望走上科研道路的同学是非常重要的锻炼。其次,在学习生活中,一定要拥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张皎霄表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文献对于一些同学来说可能是无聊的,但他每每读到好的研究的时候就总觉得酣畅淋漓、心潮澎湃。科研对于不感兴趣的人可能是枯燥的,但只要自己热爱就会因每一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欣喜。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当问到他有没有想过他未来的样子,张皎霄较为坚定地表示自己将继续读博。他说小时候,大家都把当科学家作为自己的理想,而如今,他的理想依然是在未来能够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希望有更多的心理学子能像张皎霄一样保持赤子之心,争做创梦心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