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白学军教授课题组撰写的论文《句子结构与控制动词类型对题元角色指派的影响》在《心理学报》2021年第10期发表。该研究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471629;31800920)与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的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生李芳为第一作者,白学军教授为通讯作者。
题元角色指派是句子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为动词相关的论元(即,名词)指派语义角色,如施事角色(即,动作的发出者)或受事角色(即,动作的接受者)。例如,在“猎人追赶老虎”这句话中,题元角色指派就是把“猎人”指派为施事角色,把“老虎”指派为受事角色。
论元线索和动词论元表征都是题元角色指派的重要依据。语序和格标记是两类重要的论元线索:语序线索是指句子的首个论元通常被判断为施事角色;格标记线索是指用于表明论元语义角色的附加标记信息,例如介词“对”表明其后的论元是受事角色或者与事角色。动词论元表征指动词信息所表征的论元之间的语义关系,例如动词“追赶”的论元表征为施事-受事。扩展论元依存模型认为:论元线索权重具有跨语言差异,语序固定语言的题元角色指派依赖论元的语序线索;论元线索与动词论元表征不一致时,题元角色再分析会产生额外的加工负荷。但是,目前尚不清楚汉语读者的语序和格标记线索权重,并且仅有拼音文字的研究支持题元角色再分析过程提供,缺少来自其他语系(例如,汉语)的证据。
为回答该问题,白学军教授课题组开展了一项研究。该研究采用眼动记录方法,实验为2(句子结构:居中、前置)×2(控制动词类型:主语控制、宾语控制)被试内设计。通过对比居中结构(包含语序和格标记线索)与前置结构(仅包含格标记线索),考察汉语读者对语序线索的依赖性;通过对比主语控制动词条件(论元线索与动词论元表征一致)和宾语控制动词条件(论元线索与动词论元表征不一致),考察汉语论元线索与动词论元表征的一致性对题元角色指派的影响。结果发现:(1)前置结构的句子在名词1、名词2和动词区域的阅读时间和回视次数多于居中结构的句子,表明读者依赖语序线索;(2)宾语控制动词条件在动词和动词后区域的第二遍阅读时间和总回视次数多于主语控制动词条件,表明线索不一致时产生题元角色再分析过程;(3)在居中结构中,宾语控制动词条件在名词2和动词区域的阅读时间和回视次数多于主语控制动词条件;在前置结构中,宾语控制动词条件在动词后区域的阅读时间多于主语控制动词条件,表明语序线索的缺乏使得前置结构的线索整合需要依据更多句子信息。结果支持扩展论元依存模型。
(李芳, 李馨, 张慢慢, 白学军.(2021). 句子结构与控制动词类型对题元角色指派的影响. 心理学报, 53(10), 1071-1081.)
文章链接:http://journal.psych.ac.cn/xlxb/CN/10.3724/SP.J.1041.2021.0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