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汪强教授课题组撰写的论文“Greed personality trait links to negative psychopathology and underlying neural substrates”在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发表。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00786,31800920)、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20YJC190018)、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20JCYBJC00920)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110065023)等的资助。心理学部本科生魏诗雨、研究生祝文伟为文章的并列第一作者,汪强教授为通讯作者。
贪婪人格特质是指个体渴望获得更多的东西且对现状永不满足的倾向,是影响个体经济决策行为的重要人格特质之一。经济学家们认为贪婪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贪婪在金融危机中起着破坏性作用,另一方面是贪婪可以激励创新和刺激经济增长。然而现有研究大都集中于贪婪的负面结果和行为,很少有研究直接探讨贪婪本身的消极特征和背后的神经基础。通过揭示贪婪人格特制的消极心理病理学特征和神经基础,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贪婪人格,进而帮助贪婪个体的生活和学习。
为了描述其情绪相关的特征,汪强教授课题组开展了一项研究,该研究以正常大学生为被试,利用一系列的量表来测量相应的情绪和攻击性(n=411),并收集他们的神经影像学数据(n=330)来探索潜在的神经基础。问卷结果揭示,贪婪的人表现出更多的消极症状(如抑郁、兴趣丧失、负面情绪),更低的心理幸福感,以及更多的攻击性。中介分析进一步表明,消极症状和心理幸福感可以调节贪婪个体的攻击性行为。此外,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将负性特点概括为三个重要的因子(消极心理病理学、幸福感和动机)。其中,消极心理病理学和幸福感仍然能够调节贪婪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另外,研究者在一个独立样本(n = 68)中同样发现了上述结果。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还显示,前额叶-顶叶-枕叶网络的灰质体积与消极心理病理学和幸福感有关,额极皮层灰质体积和贪婪人格负相关,额中回灰质体积和贪婪人格正相关,并且额极和额中回的灰质体积能够调节贪婪和攻击性之间的关系。这些结果从行为层面到脑影像方面全面刻画了贪婪特质的消极心理病理学特征,并表明这些特征可以调节贪婪个体的攻击性,明确了额叶在影响贪婪个体攻击性的中介作用,完善了贪婪人格的神经基础。
文章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scan/advance-article/doi/10.1093/scan/nsac046/6646951?login=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