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学部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动态 >> 正文
【媒体看学部】天津日报:老年人的心事,你是否愿意听
2020-10-31 20:15  

共同面对老龄化 我们应该这样做

截至2019年底,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已经达到2.54亿,占总人口的18.1%。《大健康产业蓝皮书: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报告》指出:2050年,我国老年人数字将达到4.83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社会各界共同面对老龄化、全员关注老龄化问题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2017年,天津市老龄办分别与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签署天津市老龄科研基地框架合作协议,设立5个老龄科研基地,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其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基地设在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该基地主要调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需求,以指导老年人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据该校心理学部副教授张晓华介绍,社区养老、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是他近年来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课题。构筑友好型宜居社区,创建有温度、有精度的环境支持体系,尤其是心理支持体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是有益的,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由于老年人自身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自我价值感降低,需要社区开展心理支持、精神慰藉服务。国家卫健委一项调查表明,老年群体中几乎70%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

老年人随着各项生理功能的衰退以及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的退化,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减弱,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加之老年群体作为我国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具有基数大、高龄多、空巢多、失能多、慢性病多等特点,更容易发生老年人自我价值感降低、情绪低落等现象。尤其是对于长期罹患慢性、严重失能的老年人来说,更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和无价值感。

另外,社区作为老年人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非常有必要。很多老人由于不愿向外人谈论自己的心理需求,对心理健康服务缺乏合理的认知,担心被歧视或边缘化,当自身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不愿或没有合适的渠道去积极寻求帮助,长此以往,不良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会引发各种身心疾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

因此,要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除了要有良好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外,也不能忽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我们常常能看到,社区内三五个老人扎堆聊闲天话家常,有的时候能从午后一直到天黑。这就说明,老年人的心理极度空虚寂寞,需要关注和关爱。”张晓华说。

根据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老年群体中仅有22.51%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大部分老年人都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老年人希望社区给予的关怀类型中,有90%希望是精神关怀。例如,退休综合症是老年人社会角色转变导致的心理落差感加剧的原因。他们生活在社区,非常需要社区心理关爱服务,帮助他们确定新的角色转换,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参与机会。

再有,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的变化,也导致老年人居家养老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明显提升。据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到2030年,随着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期,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将趋近90%,而这些老年人的子女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大多时间都忙于工作和照顾子女,只关注父母身体健康,却忽视他们的心理需求,代际沟通不畅也会导致老年人孤独感加剧。另一方面,丧亲之痛,老年人的依恋关系遭到打击,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也较大。

老年人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能够寻求的社会支持也越发贫乏,缺少情绪宣泄和情感沟通的渠道,会加重老年人的孤独感、焦虑和抑郁,失去对未来生活的控制感,进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都需要社区心理关爱服务体系能够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及时疏导。

张晓华表示,建立社区老年心理关爱服务体系应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关注老年人参与活动的普及率,提高老年人心理弹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两大理念,要切实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就要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这三个方面考虑,通过开展更多以预防为主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创办老年人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让老年人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愿望和能力,广泛参与到活动中来,提升参与率,提升老年人心理弹性。二是开展社区心理健康讲堂,提高全员心理健康素养,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保健意识。主要包括社区社工心理技能培训、老年人自我心理健康保健、家庭成员心理健康常识等,构筑起社区多角度、全方位对老年人心理的关爱,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给居家社区养老的老年人一个安全、温暖、放松、健康的环境支持。

来源:2020年10月31日 天津日报 第6版

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0-10/31/content_156_3529762.htm

关闭窗口

版权归天津师范大学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