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正在形成积极态势,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要保持清醒头脑、毫不放松,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稳妥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努力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抓牢疫情防控工作是企业复工复产的前提,企业要承担主体责任,在切实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恢复生产,决不能因为管理漏洞而造成疫情传播。面对繁重的任务与压力,复工企业管理者长时间高度紧张工作会引发个体大量负性情绪,产生心理困扰,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复工企业管理者应掌握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的有效方法,扎紧心理防疫的“口罩”,确保企业复工复产顺利推进。
复工后企业管理者面临哪些心理困扰?
1.超负荷工作压力。工作压力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同水平工作压力会给个体行为带来不同的影响。工作压力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压力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在当前的形势下,复工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兼顾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如果发生疫情传播事件,企业的损失会更大,疫情防控的成本会更高。同时,如果企业不能顺利恢复生产,就有可能陷入更大困境。面对前所未有的工作任务和挑战,企业管理者感知到的工作压力可能会超过自身调节的范围,伴有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问题。
2.过度工作焦虑和恐慌。工作焦虑是管理人员对复工企业即将面临的、可能会面临的危险所产生的不安、焦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持续高强度的工作状态给管理者带来焦虑和恐慌。焦虑本身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感反映,但是过度的焦虑会引发情感性或生理性疾病。复工企业管理者出现过度工作焦虑和恐慌的症状,源于对做好疫情防控和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新冠肺炎在密闭性空间传播力强,担心复工复产后发生疫情事件,无形中加剧了管理者对能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心理负重,造成过度焦虑和恐慌,有时也会出现莫名的不安、入睡困难、易出汗等症状。
3.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复工企业疫情防控工作取决于对防控细节的把控,员工的吃、住、行以及日常体温检测、工作流程运转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好预防工作,面面俱到十分必要。企业生产形势发生变化,管理者缺乏兼顾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经验,如果有一项任务做不好,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由于经验的缺乏,过度担忧某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复工企业管理人员会出现反复修改防控方案、反复推翻生产计划等自我否定行为。同时,作为管理者与员工、外界人员接触比较多,也可能出现怀疑被感染,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等强迫行为。
4.情感衰竭。情感衰竭是一种对长期工作压力消极反应的不断积累,是个体因长期遵守特定的工作要求,持续的生理压力、情感压力和认知压力过度消耗了个体的情感资源,因而导致精力衰退。复工企业疫情防控工作中任何一个细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疫情的传播,管理者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严防复工复产后人员聚集带来的风险,长期保持高度紧张状态,势必耗费个体大量情感资源,引发情感衰竭和主动性降低,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复工后企业管理者应掌握必备的心理调适方法
1.了解优秀复工企业的管理案例,提升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会通过个体的选择、认知、动机、情感四种中介来发挥其主体作用,替代性经验和观察学习是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复工企业管理者缺乏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经验,但不要恐慌焦虑,可以向本行业比较成功的复工企业学习经验,熟练掌握《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提供的方法措施,总结吸取有关复工企业发生疫情传播的深刻教训。管理者通过学习借鉴,心里会更有底气,增加战胜疫情和顺利复工复产的信心。
2.关注企业管理中的典型案例,培养积极思维方式。大量关于工作压力和抑郁症的研究表明,思维方式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变量。当前形势下复工复产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管理者要用积极的眼光规划企业发展,积极思考现有发展模式和战略是否具有生命力,如何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如何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等。
3.掌握科学的情绪管理方法,调节负性情绪。疫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各种不便,表现出焦虑、恐慌,甚至愤怒等情绪都是应对危机事件的正常反应,关键是要认识到这种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情绪管理。冥想和运动是调节负性情绪的有效方法,冥想能增强免疫力、抑制焦虑、改善睡眠,甚至可以防止抑郁。运动有助于分泌脑啡肽、多巴胺、5-羟色胺等,这些物质均有助于改善情绪。复工企业管理者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同时面对企业运营成本增加、营业收入减少、劳动力短缺等多重压力,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是引发负性情绪的主要原因。管理者要掌握科学的情绪管理方法,利用一些空闲时间适当运动或冥想,调节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状态。
4.恰当寻找专业帮助与支持,缓解管理压力。社会支持能够为个体在压力情境中提供保护,缓解压力带来的消极作用。管理人员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时,承受了较大的管理压力,可以通过向他人倾诉等方式缓解负性情绪。如果管理者持续感受到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或心理痛苦,而自身不能很好调控时,要学会寻求专业帮助,通过拨打心理咨询热线或者寻求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来解决心理困扰。

作者:李鹏 心理学部教师
来源:2020年3月7日 天津日报 第6版
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0-03/07/content_156_2397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