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医学院考察调研时指出,“病人心理康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隔离在家的群众时间长了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病亡者家属也需要心理疏导。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在决胜决战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广大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
明确疏导“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关注重点人群,特别是病人和病亡者家属的心理问题,又要面向全体人民,特别是很多隔离在家的群众心理问题。因此,对于广大心理学工作者而言,首先应密切关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的新态势,积极跟踪重点人群的心理问题,尤其是要对病人和病亡者家属们采取一对一的心理援助。对于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应该聚焦引导病人科学认识疾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同时关注病人的情绪变化,利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减少病人的消极情绪,培养积极情绪,帮助顺利康复。对于病亡者家属而言,主要是做好他们哀伤心理的处理,帮助其从悲伤中逐渐恢复,顺利渡过当前的心理危机。
在对病人或其家属进行心理援助的同时,心理学工作者还应密切关注隔离群众的心理问题。无论是居家隔离还是在指定地点隔离,这些人都是被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其正常的生活模式被打乱,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多地表现为由于突然被隔离而引起的系列应激反应。因此,心理援助工作首先需要引导被隔离公众正确看待隔离措施,然后帮助他们掌握克服恐慌和焦虑的基本方法,从而缓解自身的恐惧和焦虑。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关注老年人、儿童等群体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明确“谁”来疏导的问题。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各方面力量的表述是对最大范围内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的相关人员和机构的统称。具体操作中,政府与事业单位从事心理工作的人员、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从事心理教学与科研的人员、医院精神与心理相关科室的医生、企业中的心理相关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等,都是疫情防控中进行心理疏导的中坚力量。
在动员各方面力量方面,需要政府根据疫情发展的需要,借鉴通行做法,建立由政府主导,综治、民政、司法、妇联等部门参与的疫情心理疏导协调机制。各部门之间加强工作协同,优化资源配置,为心理疏导服务搭建便捷、有效的渠道和平台,吸引全社会的心理专业人员参与疫情防控的心理疏导。各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积极开展心理服务人员的遴选、督导与考核,建立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志愿者信息库。各单位主动组织和动员本单位的心理专业相关人员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的心理援助工作。这样,就形成了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的良好局面。
明确如何疏导的问题。在具体的心理疏导过程中,广大心理学工作者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增强专业精神,严守职业道德,始终把病人或病人家属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感同身受他们的需求,着力解决他们的心理危机,真正维护好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心理学工作者要有大爱精神。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病人和病亡者家属,心理学工作者通过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特别是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从而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这种温暖、关心和信心是提高个人生命力量的“助燃剂”,会帮助病人或病亡者家属保持人生追求和希望,从而坚定地站起来面对生活。另外,心理学工作者必须要有奉献精神。此次疫情防控中心理疏导具有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这就需要心理学工作者坚持用理想支撑奉献,用爱心诠释奉献、用付出书写奉献,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的心理援助工作中来,把精力集中在心理疏导上,把本领体现在帮扶病人上,让奉献精神在新时代闪耀出最耀眼的时代光芒。最后,心理学工作者应注意将心理疏导工作建立在精准掌握病人或其家属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每个病人或其家庭的特殊情况,“一人一策”、“一家一策”制定针对性强的心理援助方案,从而有效开展精准疏导。
作者:白学军 杨海波 心理学部教师
来源:2020年3月6日 学习强国天津学习平台
链接:精准实施心理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