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但由于人的自我控制资源有限性,长时间隔离状态下会产生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自我控制效应进入“疲惫”状态,导致个体的认知控制、情绪控制与行为控制都会受到负面影响甚至出现失控,对自身和他人造成困扰或损害。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控制和修复,很有可能会给当前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造成不良后果。因此,要特别保持高度警惕性,积极应对,有效防范。
自我控制作为人适应社会的一项重要功能,属于个体自主调节行为, 旨在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基于自我控制资源有限理论,自我损耗是一个伴随个体消耗心理能量引发执行功能下降的过程。个体能否较好做到自我控制,主要取决于是否有足够自我控制资源。自我控制资源消耗的结果就如同肌肉收缩扩张运动会产生疲劳状态,需要调整才能得以逐步恢复。有些个体即使在损耗状态下,也能较好的执行自我控制并顺利完成相应任务,这其中个体的动机、信念等因素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当前我国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全球疫情扩散升级,全面复产复工中人口流动性大、隐患多,必须防范因为自我控制效能降低导致的负面问题发生。
自我控制资源消耗甚至衰竭导致发生负面影响的表现
1.生活积极性与幸福感降低。疫情关注度过高、居家隔离期过久、生活兴趣单一、缺乏社会交往、作息时间不规律,长期焦虑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而睡眠质量是影响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关键要素之一。研究表明,每夜睡眠不足6小时,持续一周人体内将近700余种基因功能会发生改变,其中涉及新陈代谢、炎症、免疫力和抗压能力等功能。长时间缺乏睡眠会使个体认知功能受损,导致对社会信息过于负面解读。例如,有的人此间因为过多关注网络上具有渲染力的音乐和图片等,导致形成错误的判断和行动上的偏差,对疫情防控产生精神懈怠、信心减退。个别人会表现出闲散行为,生活积极性降低,消极面对生活。例如长时间居家隔离后产生的担心、害怕甚至恐惧返岗心态,担心环境是否安全和自身防护措施不到位会被感染,以及工作压力大导致自身免疫力降低等。
2.智力水平、识别与判断能力降低,引发行为失控。不法之徒利用疫情进行诈骗,主要有面对公众“一罩难求”的疯狂,骗子通过社交软件实施购买防疫物资骗局以及“特效药”骗局、“退票改签”骗局、“献爱心”骗局等。各地上当受骗人数较多,很大程度上缘于自我控制资源衰竭导致防骗和理性判断能力明显减弱。此外,某些个体为了缓解自控力疲惫感,会倾向于追求令人愉悦的刺激而出现逆心理行为,触犯疫情防控期间有关重要管理规定。比如,有人在公共场所不戴口罩,个别地区有关部门暴露出疫情防控监管执行不力,商业场所出现大规模人员聚集情形,有的景区缺乏开放管理应对预案,有些地方管理不到位致使病毒异地传播等等。
3.情绪失调,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人,总是担心自己会失败,把思想纠缠在个人缺陷和潜在困难上,导致紧张、自卑、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甚至产生无助和无所适从感,从而影响他们行动的表现,导致行为能力和行为效率低下。例如,居家防疫远程办公,更需要依靠员工个人的主动性以保证员工工作效率的状态,但个体由于长时间居家隔离,情绪控制能力下降,注意力会难以集中,易产生烦躁、抑郁和敏感等消极情绪,人的主动思考能力下降,倾向于被动接收信息,工作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工作效能。
4.攻击性行为引发多起恶性事件。战“疫”紧要关头,当自我控制资源衰竭不能及时有效修复,人们容易变得愤怒、冲动、烦躁、敌对、易激惹,以致于做出一些冲动、冒险或攻击性行为。如各地陆续出现数起撕扯医务人员的防护服、恶意“吐口水”事件,小区居民不服从管理、不配合工作人员日常检疫工作,与防疫人员发生冲突,令人错愕。只有自我控制资源充足,才能更好约束自身行为符合规范。
如何有效促进自我控制资源恢复进而增强自我控制力
1.基层社区可以在防疫时同步开展科学普及。在学习新任务中,执行意图和解释水平会缓解自我损耗效能,自我肯定可以有效补偿自我损耗效应。动员更多科普工作者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积极参与,引导居民自发学习,提高认知水平,用事实击败讹传,用科学击碎谣言,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尊重客观现实并适应疫情下生活方式,让理性之光照亮疫情防控之路。同时,进行自我对话,肯定自我价值,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
2.激发个体动机,降低损耗程度。根据动机理论,在疫情防控关键期,激发和奖励个体动机,开展榜样宣传等均可以补充自我损耗资源,促进恢复和提升自我控制效果。例如,对一线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者发放工作补助,提供职业伤害保障,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等,就是为了激励广大城乡社区工作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社区疫情防线提供有力保障。国家有关部门表彰将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最高使命、义无反顾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就是树立“逆行者”榜样的力量,鼓舞士气、再接再厉。
3.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睡眠质量。普及健康生活,必须着眼于提高全民健康素养,这是改变国民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面对疫情,最初出现短期失眠,这是人们在面对外界压力和应激性事件时的正常现象,多数人在事件过后即可恢复正常。但如果在短期失眠出现后,不能进行正确应对,进而形成不良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就容易转化为慢性失眠。因此,要积极防治长时间居家隔离中出现的睡眠障碍问题。睡眠不仅是恢复体力,同时也是恢复自我控制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坚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借助舒缓音乐助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保证有效睡眠时间6-9小时。同时,避免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进行自我放松训练,有效抵消自我衰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4.进行积极情绪诱导。积极情绪不仅可以补偿自我损耗效应,还可以预防自我损耗。因此,培养个体对事物的内在兴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外显积极情绪和内隐积极情绪都有一定作用,居家隔离也应借助网络进行广泛沟通交流,尽力控制焦虑情绪。负面情绪应适度宣泄,多与家人和朋友倾诉分享,获得情感支持,感受家庭温暖氛围。
作者:张晓华 王锦 心理学部教师
来源:2010年3月6日 学习强国天津学习平台
链接:长时间居家隔离如何增强自我控制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