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举国上下凝心聚力,每个工作岗位上的人们都勇敢地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冲在第一线的医护工作者,用妙手仁心为人民群众筑起守护生命的坚固防线。公安、企业、物流、清洁、社区等单位部门工作人员努力奋战保证社会生活有序开展,捐赠的医用防疫和生活物资从全国各地紧急驰援到疫情严重的地区;热心的志愿者们细致周到地完成了一件件或大或小但同样重要的事情。在我们关注疫情发展的相关新闻时,这一个个暖心的时刻给了我们莫大的能量,一句句鼓励和支持的话语让我们心生感动,为我们齐心协力战胜疫情增强了决心和信心。
帮助、捐赠、分享、安慰都是典型的亲社会行为,不仅帮助困境中的人们解决了燃眉之急,也有助于缓解他们焦虑、恐惧的情绪。对于群体中的“旁观者”而言,这是一种示范和激励,让更多人参与到爱心接力中。对于行为的实施者本身来说,也表现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积极效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情境下,亲社会行为对个体和群体发展的意义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积极应对青少年的心理应激反应,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1.调整应激情绪。新冠肺炎的高传染性容易引发人们的紧张情绪,负面消息的传播也容易让人产生同情、难过甚至愤怒的情绪。居家隔离的防控措施容易让人产生无聊、苦闷。通过引导和诱发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可以让他们摆脱当下的消极体验,感受到愉悦、欣慰、自豪等多种积极情绪。同时,亲社会行为也有助于缓减大脑与压力应激有关的脑区激活和神经递质分泌。
2.提升自我效能感。处于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更多寻求独立和自我生活的掌控感,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他们日常生活和已有计划。在这种特殊的境遇中,有些青少年会感觉到失控感和无力感。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和现实情况,引导他们适当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亲社会行为,如捐赠、帮助、写慰问卡、做义工等,都有助于他们从行动中感受自己的力量、提升自我效能感。
3.增进情感联结和归属感。青少年阶段的孩子比人生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渴望友谊和归属感,防疫隔离可能会影响同伴互动和社会交往,让一些青少年产生孤独感。无论是积极参与到抗击疫情的工作中,积极援助和支持疫情中的受困者,还是给周围的家人、同学、社区提供日常的帮助和情感支持,都有助于他们增进与他人的情感联系,体验到相应的归属感。
4.激发学习动力。根据目前天津市学生心理健康热线的接访情况,学业问题仍然是求助的主要问题之一。有些青少年平时可能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甚至有厌学情绪,特别是因疫情形势造成延期开学的新情况,使得这个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实际上,家长和老师可以借此与孩子一起来探讨学习的长远目标是什么。当他们认识到学习知识和技能不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好成绩,而是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时,就更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坚韧性。
5.体验自我价值感。青少年阶段最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即决定“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自我同一性的探索过程中,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和整个社会的关系。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每个人都裹挟其中,青少年们也不可避免地主动或被动地思考作为社会一份子如何应对当下的困境。通过力所能及的亲社会行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务,青少年可以在其中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培养自信、自尊、自强的积极心态。
6.坚定乐观和希望的信念。一个努力的人会更相信自己处于一个奋发进取的世界,一个善良的人会更相信自己处于一个守望相助的世界,一个乐观的人会更相信自己处于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乐观和希望是宝贵的积极心理品质,不但对当前的抗“疫”具有直接影响,而且对青少年的人生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比起其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带来的温暖和鼓舞,初高中阶段青少年更能从自己的亲社会行为中获得力量。
作者:郝嘉佳 心理学部教师
来源:2020年2月26日 学习强国天津学习平台
链接:鼓励青少年疫情期间亲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