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冠状病毒威胁的笼罩下,当大家都足不出户自我隔离的时候,基层工作者却冲锋在疫情防控最前线:他们从春节开始“不打烊”,挨家入户摸排,排除每个安全隐患;他们守护着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村口、小区、车站、高速口……每天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疲惫的身影。他们每天向群众传达最新疫情防控通知,向上级汇报辖区内最新疫情进展。他们是疫情防控的“守门人”,是这场防疫战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基层社区工作者,为守护群众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稳定群众情绪、减少恐惧心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面对疫情,一些基层社区工作者也会出现一些不良情绪。有过分焦虑和恐慌心理,担心自己每天接触各类人群,怀疑可能被病毒感染,甚至传染给家人。工作忙起来几乎没时间关心家人,反而还要让家人担心自己的安全,从而产生愧疚感。担心自己辖区范围内出现病毒感染或疫情蔓延,因防控不力会被组织问责。因此,基层社区作者也需要调整身心状态,积极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1.正视和接纳负性情绪。要减少负性情绪,一定要首先接纳负性情绪。社区工作者感到焦虑和恐慌情绪是正常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并不代表自己心理素质差。负性情绪也有积极的一面,焦虑和恐惧会促进自己更好地做好自我防护,更加认真负责地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内疚情绪也会让自己更加懂得感恩,懂得如何珍惜自己的家庭。接纳负性情绪,学会与负性情绪共处,是一种坦然的轻松的态度。
2.正确看待和处理问题。对任何事情都要积极从主动乐观的方面去思考和行动,及时了解权威信息报道,根据事实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如发病率、死亡率、治愈率等)。遇到不配合防疫工作的群众,要多理解多分析,比如少数群众可能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配合防疫工作并不是他们故意找茬,事实上多数群众是愿意积极配合和理解自己工作的。
3.自我对话和自我激励。通过自我对话改善情绪,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在与自我对话中,要注意辩驳自己不合理、不恰当的想法。比如,用“我选择做”代替“我不得不做”的想法, “不得不做”潜在的意思是“我不得不去做,但我不想做”,而“我选择做”意味着自己主动承担责任,这种选择式、力量式的态度,能极大增强基层社区工作者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少用“我不能害怕”“我不能恐慌”这类禁止性、否定性语言,多用“我肯定能战胜恐慌心理”等积极肯定的激励性语言。
4.寻求社会支持帮助。基层社区工作者要立足于家庭,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多与家人沟通联系,让家人放心,同时也在家庭温暖中汲取力量。要多和同事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及其解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要向领导实事求是汇报自己的思想状态和心理压力,必要时可以申请休息或调换任务。要通过微信电话等形式与朋友联系互动,转移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缓解身心压力。
作者:贾绪计 心理学部教师
来源:2020年2月24日 学习强国天津学习平台
链接:基层社区工作者如何做好“心理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