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学部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动态 >> 正文
【媒体看学部】学习强国天津学习平台:谨防面对疫情不理智的过度反应
2020-02-21 23:22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心理学研究表明,感知风险包括对风险不确定性的感知和对负面结果严重程度的估计。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部分公众出现心态和行为上的一些异常表现。比如,“一看新闻,我觉得我就得病了,浑身难受”“我不知道你们什么感觉,我是感觉快坚持不住了”等等。又比如,双黄连可抑制新冠病毒的消息发布后,许多药房的双黄连口服液随即被抢购一空。个别地区还出现抢购大米、油等生活用品现象,某地甚至出现街道干部将隔离观察居民家的宠物猫挖坑活埋等行为。种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因感知疫情风险而产生的过度反应。

由于人们常常难以对面临的风险形成准确感知,因而易夸大风险的严重性,情感上出现过度担忧或恐惧,无法有效调整自身的行为。造成风险感知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个体对风险信息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偏差以及人际互动中的心理效应,是造成过度风险感知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认识到这些心理偏差与心理效应的负面影响,有意识地调整信息加工和思维策略,以避免在疫情风险面前作出不理智的过度反应。

从个体层面而言,对疫情风险信息的加工易出现“框架效应”,造成风险高估的偏差。框架效应是指对于同一事物的正面的或负面的不同描述,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风险感知产生差异。具体来说,对于同一个疫情信息,面对负性词语描述的内容较正性词语描述的内容,人们更易产生风险高估。负性信息与威胁个体生存的事件相关,相对于中性和正性信息,个体会更快地注意到负性信息或有威胁性的信息,造成人们在接收疾病等风险信息时,优先关注负面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夸大风险的严重程度,导致过度的情绪反应。此外,由于人们处理信息的时间和能力是有限的,再加之情绪情感、直觉或经验的影响,人们常常不对接收到的每个信息都进行仔细推敲,而是直接将信息与正性或负性的简单线索联系起来,这就使储存在个体记忆中的印证与风险有关的负面事件被自动化的触发出来。比如,信源喜爱度、论据的数量和重复的次数,甚至是具有渲染力的音乐和图片等,导致人们形成不理智的判断和行动上的偏差。

从群体层面而言,群体人际互动中的情绪传递与群体动力氛围,会对个体风险感知产生推波助澜的影响。群体极化是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所形成的群体态度比原本的个体态度更加极端,群体对个体态度起到了强化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群体极化往往使群体做出更加极端的判断和决定。在此次疫情中,出现了由于群体极化而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比如,房主在隔离观察期间,其宠物猫被活埋,街道工作人员回应是社区群众强烈要求,于是一些饲养宠物的人因为情绪和态度上的相互影响而遗弃甚至伤害自己的宠物。但在后续的报道中予以澄清,没有证据证明猫狗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表明,面对疫情的爆发,人们处于紧张情绪状态下,更容易受到群体影响,产生群体性的判断错误与极端行为。在信息时代,网络上人际间的情绪传染所导致的群体极化易引发网络集群行为。人们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贴吧等社交媒体上,通过文字和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交互影响,使态度上的偏差和情绪上的反应愈演愈烈,极易引发过度反应行为。

在全面抗击疫情过程中,要避免因不理性的风险高估而产生对自身身心的损害和对理性社会氛围的损害,我们必须建立更为成熟的思维模式。一是强化关于疫情的科学知识,如病毒来源和传播机制等,使人们具备坚实的鉴别信息真伪、客观评估风险的科学知识素养。二是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相信什么和做什么进行合理决策的理性的反思性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思维方式。在众多疫情信息面前,应采用批判性思维,反思证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多种角度考察信息内容的合理性,察觉出已经明说或未加明说的偏见、假设及观点,从而提高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一致性,为我们面对疫情信息的判断和行为插上理性的翅膀。当我们战胜疫情之日,不仅收获疾病诊疗技术的突破和防控能力的增长,也同样收获全社会思维方式的进步和成熟。

作者:王晓庄 心理学部教师

来源:2020年2月21日 学习强国天津学习平台

链接:谨防面对疫情不理智的过度反应

关闭窗口

版权归天津师范大学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