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喜迎鼠年春节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席卷全国,给全国人民带来了焦虑、恐惧和不安。面对这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民众出现负面情绪是非常正常的现象。1月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开展了一项疫情时期的民众心理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1055人群中(年龄在18岁—70岁之间),对于疫情的情绪反应主要为负面情绪,表现为强烈的担忧、恐慌等。
从心理学角度看,担忧和恐慌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体对引起担忧和恐惧的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的了解不完整所导致。担忧是由人类的高级情感──爱衍生出来的对他人的行为上的关心。具体到本次疫情中,一个人的担忧可能会体现在对自己父母是否做好防护措施的担心,也可能体现在对自己爱人的担心。担忧具有清晰的目标指向性,往往是由外界引起,在有所预测的情况下,对特定的内容感到恐惧和无力。与之不同的是,当一个人处于恐慌状态时,常常无法说清楚自己在害怕什么,通常是由自己的内心引起,一般是对某个不确定的、不清晰的、不可辨识的危险的反应,没有特定的目标和内容,对未来感到不安、悲观、不可控和无法预测性。
研究表明,心理加工包括认知、情绪和行为意向三个过程。其中认知是个体对外界事件的认识,情绪是个体在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外界事件的态度体验,行为意向是人们基于认知和情绪所产生的行为反应倾向。从心理加工过程来看,无论是担忧还是焦虑,都建立在个体对相关事件的认知之上。具体来说,人们首先会通过电视、微博、微信等多个渠道获取疫情的信息,基于这些信息建立对此次疫情的认知,这种认知有可能是全面的,也有可能是不全面。然后基于自己对疫情的认知,产生对疫情的态度体验,也就是对疫情的情绪反应,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比如担忧、恐慌、焦虑等;然后基于自己对疫情的认识和当时的情绪,表现出与认知和情绪一致的行为反应。因此可以看出,如果要先缓解担忧和恐慌,其关键环节在于对疫情的科学认识。
对于民众而言,需要去伪存真,科学地认知疫情变化。民众可以通过权威机构或渠道掌握新型冠状病毒和疫情的变化规律,掌握科学的防疫知识。如今,网络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具体到此次疫情中,微信、微博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疫情信息最重要的途径。调查发现,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民众希望了解的信息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自己或家人亲友所在区域的疫情与潜在风险,疫情感染扩散情况,政府部门和机构的应对、防控等措施。微博与微信平台上大量充斥着这三类信息,但是由于微信与微博平台上的个人信息占大多数,且大多数信息是由个人原创或转发,这些信息的真伪性没有经过严格的筛查,因此社交媒体上的部分信息内容与实际真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果一个人总是基于这些存在偏差的信息来认识疫情,那么就会建立对疫情的偏差认知,进而导致出现与偏差认知相一致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
为了消除这种认知偏差,人们需要从权威渠道和主流媒体获取疫情发展、变化的信息,主动忽略那些存在偏差甚至错误的信息。对于一些全国宏观层面的信息,可以通过诸如人民日报微信微博、国家卫健委微信微博等公信力高的主流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对于一些全市疫情发展情况的信息,可以通过市委市政府的信息平台、天津日报等信息平台获取;对于自己所在区域的信息,可以通过社区信息平台了解。只有全方位获取了关于疫情的正确信息,然后才能构建起自己对疫情的认知和判断,从而有助于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意向,缓解个体的担忧和焦虑。
另外,民众还需要科学认识自身特点。由于每个人的自身健康水平不同,对外界突发事件的心理加工模式也不同,就会对危机事件的风险感知不同,从而产生的应对方式也不同。正确认识自己身体健康水平,客观了解自己的心理加工模式,然后基于自己的真实情况,制定出真正符合自己特点的疫情应对模式,从而实现“知己知彼,沉着应对”,就会缓解疫情带来的担忧和焦虑。
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应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和频率,提高信息公信力和舆情主导性。因此,媒体是预防疾病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疾病传播是在实际的社会互动中发生,个人的社会活动越活跃,其传染(或感染)疾病的概率就越大。但是当媒体报道多了,人们的防范意识增强了,社会活动量就会减少,疾病的传播速度就会减缓。因此,当所有信息渠道都在报道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治相关信息时,无论人们对该类信息是主动了解还是被动了解,都能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疫情相关信息,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疫情防控相关信息铺天盖地,良莠难辨。对于民众而言,主要关注的是疫情信息是否准确、疫情信息是否及时等。对大多数人来说,面对如此多的信息,不知道该相信哪个信息,个体感知到的是信息的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人们的恐慌和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需要主动积极发声,引导民众关注权威信息发布渠道,获取最新、最准确、最科学的疫情信息。同时,学者和专家也应及时分享有科学依据的观点,这样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作出判断和选择。此外,还应加强主流媒体覆盖面,应充分利用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采用文字、音频、视频等相结合的方法,确保偏远地区居民、低学历、视觉阅读困难等群体也能及时获取科学、准确的疫情相关信息,缓解他们由于信息匮乏而带来的担忧和恐慌,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营造一个科学理性、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作者:杨海波 心理学部教师
来源:2020年2月19日 天津日报 第8版
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0-02/19/content_158_2323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