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确诊病例的增多,使广大民众产生诸如恐惧、焦虑和无助等多种负性情绪,并引发群体性恐慌、焦虑悲观等不良社会心态。因此如何引导广大民众科学面对疫情,合理疏导负性情绪,形成战胜疫情所需的积极乐观的社会心态,是当前需要认真做好的重点工作之一。
当疫情蔓延的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而来时,人们逐渐意识到自身已经对疫情失去控制,并启用缓解恐惧的自我防御机制。这种机制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是无意识形成的“过度恐惧”,整天担心会被传染,对周围接触的人过于敏感多疑,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功能。所以他们会“失去控制”地了解关于疫情的各种消息,而自媒体时代,为了博得大家的眼球,很多信息被反复传播并被扩大和夸张,结果轻信不实谣言,反而加剧了自身恐惧。其二是反向形成的“无所畏惧”,明明近期去过疫情发生地或者接触过确诊、疑似病例,但却隐瞒行程或病情,不如实报告、主动隔离,反而频繁外出活动,传播病毒,拒绝治疗,这无疑成为病毒传播的巨大隐患,成为害群之马,极大地破坏了控制传播途径的效果,增加失控风险。与此同时,为了断绝“无所畏惧”的后者传播病毒的途径,广大媒体发布的各种寻求信息却无形中刺激“过度恐惧”的前者,强化他们对疫情的恐惧和不安全感,这种恶性循环则加剧对疫情防控的难度。
事实上,恐惧的产生源于人们对新冠肺炎疫情失去控制感。心理学中的控制感,通俗地讲,是指个体对自我或者社会力量在特定情境下对事件的控制能力的自我评估。当人们对自身需要的控制感受到威胁时,会表现出负性情绪(生气、愤怒),并通过某种行为来反抗,以满足自身诉求。如果失去控制感,很可能会经历以焦虑、气愤、无助甚至是生理疾病为表现形式的压抑状态。当处在压力情境中,如果他们相信自己对这一应激事件能够有所控制时,那么压力情境的负面影响就会减少。例如,在拥挤的电梯里,有人愿意站在靠近控制板的地方,在那里并不会觉得电梯拥挤,也不会感到焦虑。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自身能控制这一情境。
根据安全需要理论,安全需要可以分为确定感、安全感和控制感三个层次。只要达到个体能控制的水平,安全需要必然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因此控制感是个体安全需要的最高层次。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有效增强广大民众的控制感以满足他们的安全需要变得格外重要。对于那些缺乏或失去控制感的人群,尤其是上述已经启动自我防御机制的“过度恐惧”和“无所畏惧”的两类人群而言,如果赋予他们较强的控制感,会提升其生活质量和生活态度,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应如何增强广大民众面对疫情防控的控制感,来化解他们对疫情的恐惧?
1.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提高人体抗击病毒的“免疫力”。广大民众可以将对疫情的控制感转移到对“宅”生活质量的控制感,如充电学习、陪伴亲人、培养兴趣、静心休息、恢复体力等,坦然面对此次疫情带来的生活节奏的改变。相信困难是暂时的,把疫情经历当成重视身心健康的契机和今后面对挫折的勇气。
2.健康的社会心态成为防控疫情的“心理口罩”。多关注疫情防控取得进展的积极信息,通过与周围人分享积极的生命故事,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疫情当前,健康的社会心态有助于齐心协力战胜疫情。每位中国人都应该坚定信念,充满信息,相互信任,保持理性的判断力、定力和正面影响力,营造疫情防控所需的理性平和、积极乐观的社会心态。
3.凝聚全国人民疫情防控的控制感是战胜疫情的“良药”。政府相关部门要树立自身的权威性,表现出足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逐渐消除广大民众的恐惧,让全国人民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增强疫情防控的控制感。例如,天津市疾控中心传染控制室负责人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进行全程脱稿的“福尔摩斯式”分析,公开透明,跟进及时,使民众可以看到政府有能力控制疫情的扩散速度,有效提升了对广大民众战胜疫情的控制感。

作者:李馨 心理学部教师
来源:2020年2月19日 天津日报 第8版
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0-02/19/content_158_23233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