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学部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动态 >> 正文
【媒体看学部】天津日报:担心得了新冠肺炎怎么办?
2020-02-20 17:46  

庚子鼠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华夏大地蒙上了一层深深的阴霾。面对恐慌情绪肆意蔓延、负性信息满天飞,作为普通大众或多或少经历了应激心理体验。如何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学会沉着冷静、科学防护、独立思考和主动应对,变危机为契机,是摆在每一位心理学从业者面前的难题。或许心灵体验是一把成功开启抗击疫情的钥匙:如果担心自己得了新冠肺炎,我会怎么办?

第一,要反复怀疑确认。我会不断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感染了新冠肺炎。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个体处于恐惧、害怕、焦虑、怀疑等负性情绪下,人们更倾向“对号入座”,放大和强化自己病症特征。确实,此时的我更多体验到的是,我真的感染了新冠肺炎,天塌下来了,内心充满了焦虑与恐惧。

第二,我会思考我是怎样被感染的。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我个人一一进行比对,发现最有可能的是飞沫传播。此时此刻,我特别后悔没有听从专家的防护指导意见,即戴口罩、少出门、少聚集、勤洗手、多饮水、注意作息规律和休息。而其背后的原因归因于我个人“裸面”外出,过度自信。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普遍存在积极认知偏差,即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积极品质,低估自己失败或遭遇危险的可能性。因此,当消极事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有些个体可能会低估自己被感染的风险,甚至认为这是自己“勇敢”的表现。因此,听从专家建议,科学防控,保护好自己,就是对国家最大的支持,也是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第三,当怀疑自己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恐惧、焦虑、低落交织在一起,让我丧失了抵抗的信心。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遭遇突发和紧急事件时,首先会诱发个体的应激反应,表现出紧张、焦虑、心跳加速、频繁刷手机和密切关注各种来源的信息。正常的应激反应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应对环境中各种不利状况。而过度和长期的应激反应将过度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无谓地消耗我们的生理资源,导致免疫力下降,加重肺部微血管渗出,从而更难以抵御当前病毒的挑战,也会降低认知功能,影响工作效率。

在所有人的生命中,死亡焦虑都是无法避免的。死亡焦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得知即将面对死亡时的恐惧感,二是正在经历死亡时产生的焦灼感。这种死亡焦虑将重新塑造个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变认知和思维模式,重新定义自由、生命的真谛。当然作为普遍大众的我,此时此刻正在经历这些情绪,以及由此诱发的认知重塑。突然之间,整个世界安静下来了,原来觉得重要的人和事变得不再那样的重要,开始理解好好活着就是人世间最重要的事。开始想象,如果我能活下来,我将好好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我会多运动,帮助身边的人;我会乐观向上,将正能量传给更多的人。

第四,死亡焦虑和恐惧让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立刻去医院就诊。在拨打急救120之前,我需要冷静下来,不断默念三遍,深呼吸三次,思考当下的应对措施。一是立刻进行自我隔离,关闭门窗,减少人员接触,切断自我传染源。二是告诉父母、妻子和孩子莫要惊慌失措,他们同样需要进行自我隔离。三是积极回忆所有我接触的个体和去过的地方,特别是亲朋好友,叮嘱他们需要观察和接受进一步的检测,呆在家中静候专业医护人员的到来。四是拨打医院急救电话,主动汇报身体症状,并强调很可能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和做好各种准备。接下来就是等待,为了避免自我恐慌和死亡恐惧导致的不理智,我需要进一步思考后续事项。

尽管这只是一次心灵之旅,但是我的心情依旧沉重。这种心理体验,不仅可以重塑认知与思维,而且加深对于抗击疫情各项措施和注意事项的记忆,有利于公众降低心理恐慌、积极乐观应对。

作者:汪强  心理学部教师

来源:2020年2月19日  天津日报  第8版

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0-02/19/content_158_2323347.htm

关闭窗口

版权归天津师范大学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