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学部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动态 >> 正文
【媒体看学部】学习强国天津学习平台:居家防护如何了却“烦”“怒”
2020-02-18 22:31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各地迅速开展了防控工作。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为了疫情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社区和家庭变成了这场战役的主战场之一。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原有的生活模式,使我们不得不待在家里自我防控。生活内容变化和环境变化,激化了个体冲突的内心世界,也考验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长时间居家鲜有外出的状态,使得人们社交空间和时间持续减少,情绪也发生着变化,我们可能会变得更加敏感,会变得烦躁、易激惹、敌对。疫情信息的不断冲击和网络信息时代人们不同观念的碰撞,常使得大众在难以分辨信息来源的情况下变得敏感、冲动、易怒。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应对方式要从关注问题转移到关注情绪上来。情绪控制有助于我们维持良好的生活秩序,保持积极心态,提高自身免疫力,更加有效地与病毒对抗。

面对疫情,为了做好防护工作,大部分人都自觉选择少出门、不出门。网络上每天更新着确诊人数的增加,连续长时间相对封闭环境下承受负面疫情信息的轰炸,对疫情信息的不随意注意,常令人烦躁愤怒、疲惫不堪。长时间的居家使得活动空间固定且有限,社交限制以及平日里存在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紧张情况的家庭在这时问题更会被无限放大。长时间不与外界接触,作为具有人际交往需要的群体生物的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件小事就生气、激动。为消除和避免疫情带来的愤怒、烦躁等情绪,各地都开通了心理热线,提供心理援助。我们应善于使用这些社会资源和支持来辅助自己的情绪调节。

第一,直面情绪,接纳自己和他人的烦躁易怒。烦躁易怒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面对最近由于封闭环境或家庭关系紧张造成的愤怒,除了听音乐、根据网络上权威的指导语进行放松训练之外,首先要学会坦然地接纳、不要放大,其次要耐心地听全对方的见解。另外,带着愤怒情绪进行沟通时,可以尝试写给对方看。一些伤害性的话常会脱口而出,耗时进行语言表达方式的转换,有时会削弱言语攻击的力量。还可以暂时离开令人愤怒或烦躁的环境,例如去厨房为自己削个苹果,到阳台看看外面的风景,回来后你可能会发现你的情绪没有刚才那么激烈了。

第二,思考与情绪相关的内容。接纳情绪之后,我们可以对烦躁和愤怒的对象、原因、强度、影响进行反思。当我们在网络上与他人激烈争辩或转发有关疫情的信息时,再深入思考一下,这样做是否会影响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的营造?有没有可能会使更多的人受到没有证实的信息的影响?是否会使自己变得更加烦躁不安?当意识到这些时,我们就会对自己的下一次反应有所调整。

第三,合理的表达与宣泄。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制作一些和疫情有关的正面材料(如北京同仁医院医生写出了节后返程防感染的有效措施)等方式,有效克制自己对疫情的过度关注,调节烦躁情绪。将情绪以文字的方式留在日记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外,也可以通过倾诉、简单运动、击打枕头等合理的方式宣泄愤怒情绪。

第四,认知重建。面对疫情种种事情,杜绝“全或无”思维,学会客观面对问题。从疫情发生之初到现在举国防护,仍然有很多人在谩骂、抱怨,觉得最初感染的人们害了自己,看问题过于极端化,也有些人会绝对化地认为病毒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正确地评估自己,评估病毒与自己的距离,相信科研成果。例如,如果近期基本没有外出过,那么就没有必要因为怕被感染而过分焦灼烦躁。此外,还应调整自己的预期,烦躁可能来源于我们迫切希望疫情的发展能马上出现拐点,能出门去走亲访友、正常工作。

第五,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解决愤怒的有效方式。“宅”在家中的我们应与家人换位思考,有效沟通,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对于感染的患者、医护人员和那些坚持守在工作岗位的人,我们可尝试身临其境地去设想他们的工作内容和困难,在言语和物质上支持他们。例如,有这样一则报道:上海某医院呼吸科医生在点外卖时担心外卖小哥介意医院环境,特意备注自己可以去路边拿。结果,不仅外卖小哥把餐送进了医院,店家还体谅医生的辛苦,赠送了菜和肉,换位思考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作者:宋娟 心理学部教师

来源:2020年2月18日 学习强国天津学习平台

链接:居家防护如何了却“烦”“怒”

关闭窗口

版权归天津师范大学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