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学部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动态 >> 正文
【媒体看学部】学习强国天津学习平台:慢性病老年人如何打赢疫情“心理战”
2020-02-17 18:22  

新冠肺炎在全国肆虐,老年人成为此次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据官方权威信息公布,目前全国疫情病死率为2.1%,死亡病例中男性为主,占2/3,并且是以高龄为主,80%以上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疫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特别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心理问题陡生。老年人普遍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度不高,且存在一些社会偏见。面对疫情的不断蔓延和死亡人数的增加,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开始产生由心理恐慌,以及由缺乏安全感引起的急性焦虑、寝食难安、健康受损等情况。因此,应引导帮助慢性病老年人在心理上应对新冠肺炎侵袭,预防身体和心理疾患综合症,防止创伤后应激反应加重慢性病对机体的伤害。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多。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53亿人,占总人口的18.1%。在这个庞大的老年人群中,老年慢性病患病率迅速攀升。有关数据显示,60-69岁老年人患一种以上慢性病占78.9%,70-79岁占86.8%,80岁及以上占88.3%。半数以上老年人患有两种以上慢性病,共病情况严重。老年人慢性病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同时,长期患病的状况和慢性疼痛导致老年人精神障碍,以抑郁为主的精神健康问题特别突出。其中,高龄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独居老年人以及失能失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较差。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日常表现为恐惧焦虑、心理依赖。正值冬春季节交替,患有慢病老年人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较高是常态。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心理问题加重老年人患病率,引发共病前去就医,会增加被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无疑雪上加霜。同时,部分老年人不相信科学防护,盲目自信,导致被病毒感染危及健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在新冠肺炎不断升级的防控形势下,如何帮助慢病老年人打好心理“战疫”呢?我们应从国家、社区、家庭和慢性病老年人自身等四个方面着手,为慢性病老年人提供和营造安全、有序、温馨、亲情的支持和氛围。

第一,加大媒体宣传和心理疏导。各级政府启动危机预案,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科学指导,为慢性病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新冠肺炎疫情初期高龄老年人死亡率偏高,武汉作为疫区核心区,产生的相关数据是特殊时期的个案,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老年人都是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但慢病老年人的健康危机却始终存在,有效加强自身防护措施,才是避免被感染的有效办法,不重视或者过度重视都会给身心带来危害。

第二,特别关注高龄、空巢、失能失智老年人。启动医养结合签约网络,基层卫生部门组织社区志愿者,对辖区内特殊老年人的慢病状况进行电话询问或者远程应诊,尽可能缓解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担忧,减轻心理压力,同时减少老年人不必要的外出就诊。

第三,强化慢性病老年人亲情陪护。家庭成员在非常时期更应重点关注老人体征指标、服药情况等,引导老年人养成科学生活方式和学会面对危机事件的情绪控制。尽量多陪伴老人,缓解老人的孤独感。如果子女在外地因为疫情不能回家,也可以经常通过互联网终端智能设备、电话、视频等方式多问候老人,给以亲情慰藉。

第四,及时控制调整创伤后应激障碍。老年人对当前疫情的客观评价能力和积极防护意识较弱,应当给予及时的疏导,适当转移注意力。家庭成员在与老年人谈论疫情时,应尽量过滤非官方信息,交流相关话题时间不宜过长,不要流露负面情绪以免增加老年人的焦虑。老年人液态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较早,老年期下降更明显,因此发现老年人在群聊时有负面信息或者情绪波动情况,应少指责,多建议。

第五,建立老年人互助关爱网络。老年人对家人和社会的最大支持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健康。疫情期间,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应减少出门和日常的聚集性活动,特别是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可以建立微信群,加强老年人间的交流互动,做好自身日常服药和体征监测等生活琐事,每天定点报告健康状况,相互提醒、相互鼓励,加强自助管理能力。(

作者:张晓华 心理学部教师

来源:2020年2月17日 学习强国天津学习平台

链接:慢性病老年人如何打赢疫情“心理战”

关闭窗口

版权归天津师范大学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