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让2020年的春天变得格外漫长。据官方权威信息公布,全国新冠肺炎患者中,80%以上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新冠病毒传播速度快,抵抗能力弱、慢性病多的老年人群体更易受到感染。专家提出,宅在家、勤通风、戴口罩、勤洗手是非常有效的预防办法。疫情初期,“怎样劝说父母出门戴口罩”一度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随着疫情发展,有的老人无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听说某种药能抗病毒就去药店抢购;也有的老人放松了警惕,为了过正月十五出门排队买元宵;还有的老人听说天津有了聚集性疫情,就心神不定寝食难安,担心自己随时会被传染。以上种种,许多年轻人“苦口婆心”地劝说,仍然挡不住长辈的“我行我素”。对于比较敏感、容易受负性信息影响的长辈,年轻人就更不知道应该如何帮助他们了。
这是为什么呢?网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们年纪大了,个性变得非常固执,我平时说什么都不会听。”“他们平时什么新闻都不关注,意识不到事态的严重性。”“老年人就是比较容易悲观失望,我们也没什么办法。”然而,真的是这样吗?从疫情爆发到现在,心理学工作者积极开展疫情心理危机干预。作为信息接受能力较强的年轻人,从许多公众号文章中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可对于信息相对闭塞、接受较慢的老年人,要求他们随时跟上疫情发展的节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似乎就很难做到了。因此,问题根本在于面对疫情,年轻的子女应该怎样和年老的父母进行有效的家庭沟通。
要引导家庭平稳度过疫情,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成员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和情感沟通渠道。家庭同样遵循“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规则,构建家庭沟通渠道的任务,应该落在家中能力最大的群体身上。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见的家庭沟通问题,都在强调成年的父母怎样努力跟年幼的孩子建立沟通渠道,这是因为父母具有更丰富的知识,更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更清楚怎样是积极有效的沟通。同样的,与老年父母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责任就落在正值壮年的儿女身上。我们通常更加注重前者,对于后者只是简单一句“他们老了,就这样吧”便打发过去。那么面对疫情,年轻人应该怎么做才算是扛起了家庭“超级英雄”的重任呢?
1.有效传递信息,做好父母的“小喇叭”“好听众”“复读机”。有的老年人警惕性不高,容易盲目乐观,认为自己不在疫区没那么容易被传染。这就需要子女对标各地村干部的“大喇叭”,做好家庭的“小喇叭”,多举实例,明确问题的严重性,天天提醒,时时预警。有的老年人自尊心很强,子女与其生硬说教,不如采用“换位”战术更见实效。和父母一起看科普视频、读科普文章,在讨论的过程中鼓励他们主动表达,引导他们自己总结出正确的观点和做法,做个“好听众”,认真倾听、多鼓掌。有的老年人容易怀疑自己生病,这就需要子女有意识地帮助父母过滤信息,限制他们接触疫情相关新闻的时间,还可以提出一个简单明了的防护对策,定期为他们“复读”。值得注意的是,构建有效的家庭沟通渠道并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沟通渠道的建立如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既要讲方法,又要有恒心和毅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积极提振信心,做好父母的“小棉袄”“好玩伴”“减压阀”。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子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具有很大作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非常注重“孝”文化,在疫情特殊时期,不要吝惜你对父母的情感表达,“生活的烦恼向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看似平淡的交流,其实能提供最有效的心理支持。宅在家里不出门对每一个人都是不小的挑战,尤其对于平时习惯了跳广场舞、下象棋、打牌等社交活动的老年人来说,更是一种“煎熬”。这时,年轻人放下手机,跟妈妈学学跳广场舞,陪爸爸下盘棋,全家人一起做顿大餐,在过程中体会家庭的温馨,让笑声驱散疫情的阴影。老年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紧张焦虑的时期,在疫情面前,他们的焦虑水平提高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子女要尊重他们焦虑情绪的表达,先给他们提供疏解焦虑情绪的渠道,再向积极的方向引导。
3.采用多种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当今中国有许多空巢家庭,年轻的子女们多在外地学习和工作,这些年轻人都面临着与父母之间切实存在的时间和空间阻隔。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家庭沟通时间固定下来,借助朋友圈、短视频软件等互动方式,定时和父母视频通话。即便不能常回家看看,也能在这个固定的时间内和父母交流,即便只是日常鸡毛蒜皮的小事,也非常有助于沟通习惯的养成,更能让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感受到来自子女的心理支持。疫情期间,人们自觉在家里进行自我隔离,没有来往应酬,没有出门游玩,久违的、珍贵的家庭时间摆在了大家面前,这在客观上也为建立积极、有效的家庭沟通创造了条件。
作者:李琳 心理学部教师
来源:2020年2月13日 学习强国天津学习平台
链接:疫情期间如何建构有效的家庭沟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