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九州大地失去了往日的喜庆,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国肆虐。病毒使深陷疾病的患者忍受着病毒的折磨,而你我他也被间接感染上无形的“病毒”──负性情绪。如何战胜负性情绪,成了大多数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负性情绪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自我的关注而产生的焦虑、恐惧。每天接收到疫情的相关信息,感受着疫情的蔓延,对未来的不确定等等,促使我们焦虑、甚至恐惧,这些都是身体的正常应激反应。内分泌学家塞里说过“没有应激就会死亡”。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对每个个体来说都是一次应激事件,让我们产生各种负性情绪和行为反应。适当的焦虑促使我们关注和疫情相关的信息,提高警觉,让我们对病毒和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及时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人格锻炼和健全。过度的焦虑则使人心烦意乱、悲观绝望,扰乱正常的生活秩序,让人惶惶不可终日。恐惧是我们企图摆脱危险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恐惧源于无知,源于对疫情信息的不当关注、在信息接收上以偏概全、选择性关注某些方向的信息或缺乏对疫情的关注,这些都会影响人们对疫情信息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另一类是对他人、社会的关注而产生的过度共情或愤怒。在了解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遭遇后,有些人会过度共情导致自己心陷痛苦,对于某些人产生行为不合理的解读而产生愤怒情绪。无论是产生的愤怒还是过度共情,都是共情不当造成的。共情,指的是对他人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理解及对其行为的反应,我们都听说过“同理心”“感同身受”等用于描述共情的词。共情不足,会导致无法全面深刻了解别人的情绪、心理感受,也错误推理了其行为,不仅仅会造成愤怒,导致对错误信息的盲信盲从、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不信任感,形成“造谣”,以讹传讹,危及全社会。而共情的过度反应,会造成对他人痛苦情境下的负性情绪和创伤性经历有深刻体验,致使他人的痛苦遭遇造成自己的过度悲伤,久久不能脱离。
要战胜负性情绪,就要对自己的生活“开源节流”。首先,对于信息的接收要“节流”。网络新闻由于来源不一,其真实性和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人甚至机构为了博人眼球,故意在新闻的撰写上极端化,加之自媒体时代,新闻量巨大,深陷“新闻海”让人有种过山车的感觉,情绪瞬息万变。获取的信息冗杂烦乱,常引发人们过度的焦虑,所以才会出现为了购买双黄连口服液跑遍家门口所有药店的现象。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情感损耗,应减少新闻读取量。少用手机刷新闻,关注少量比较权威的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主动关注积极信息。人类天生就对危险和消极的信息更为敏感,这就是所谓的“负性信息偏好”,因此,我们才更要有意识地关注有关疫情的积极信息,比如关于疫苗的研制进度,四面八方众志成城共渡疫情难关的温暖事迹等等。
其次,给生活“开源”。为了对抗疫情,既然“节流”了信息,就有更多充裕的时间了。不如趁现在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2020年。尘封的书可以拿出来看看,之前一直想看的电影,想追的剧都可以看看。进行一些家庭小游戏,促进沟通,提升亲密感,比如你比划我来猜。利用网络学习感兴趣的课程,掌握一两个新技能等。多听听音乐,伴随呼吸调整,进行一些想象放松训练等。
另外,应该学会控制自己,合理运用共情能力。本来疫情已经使得人心不安,此时对待他人和社会更需冷静、理智,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性的评价和思考,绝不盲目从众。要理解他人的感受,理解隔离地区患者的无助和焦虑,体谅医生的辛苦和无畏的精神,但是不能过分的关注和代入。当大灾大难、纷繁混乱来临,理解比匆忙评价更为重要,借助共情的沟通化解我们的无助与焦虑。
生活常常有意外,战胜负性情绪,面对疫情,我们应该接受官方渠道的信息,不听信谣言。正确认识疫情,学会防护措施,安心在家,不出去添乱。现在很多的焦虑与不安源于对未来的不安和对过去后悔二者之一,所以将精神集中在当下,可以缓解焦虑与不安。不去抱怨疫情的发生,不过多担忧未来,听从国家和专业人士的指挥,专注疫情发生的现在,共渡难关。此外,多和家人朋友保持网络沟通,情绪问题应及时寻求亲友或相关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帮助,生理上如有不适及时就医。相信通过我们的团结和不懈努力,一定会送走“瘟神”,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作者:宋娟 心理学部教师
来源:2020年2月12日 天津日报 第9版
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0-02/12/content_159_2295804.htm